我的愤青岁月
新星出版社2009年出版, 217页, 平装本
28.00元
ISBN 978-7-80225-608-8
岁月倥偬,青春无悔。三十年的时间,足以使一个人变老。十二岁的佳杰思–一个社会主义德国红旗下的蛋,手捧红宝书端坐在斯陶芬小学校的球场边时,还不知道少年时代的朦胧激情将会把他引向何方。
从德国黑森林“惊世骇俗“的“毛圣经“粉丝,到青年干部学院里单纯青涩的学员,从覆灭的理想国度里的失意者,到媒体世界里创造收视率奇迹的领军人物,佳杰思在他这本自传体小说里,以犀利生动且不乏幽默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他所经历的风云变幻的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欧洲,也曾有一群年轻人,怀揣炽热的革命理想,义无反顾地投身这个动荡的世界,用自己的燃烧去换取历史的进步,寻求光明的意义,然而在现实世界之中,这梦想的力量却渐渐变成了对自身生命的挥霍。
中学时代的佳杰思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叛逆青年,他对庸常乏味的市民生活和传统价值观不屑一顾,常常一面埋头啃读“毛圣经“,对遥远的红色国度心驰神往,一面参加德国共青团的各种秘密活动。七十年代末期,他穿越柏林墙,来到东德的青年干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在这座纪律森严的红色象牙塔中,他既接受了激荡人心的革命洗礼,同时又目睹了禁欲律条之下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状,同时还邂逅了让他在半生时间里魂牵梦绕的女人,开始了漫长的相思之苦。毕业后,他回到西德,成为共青团《活力》杂志社的一员,跟随浩浩荡荡的和平大游行队伍徒步穿越整个鲁尔区,创下了杂志宣传活动中的最佳战绩。他以记者身份先后出访越南、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见证了战后越南贫弱不堪的社会场景,亲眼目睹过叶利钦与德共领导人剑拔弩张的惊险一幕,还曾骑着租来的“飞鸽“牌自行车悠游北京城。柏林墙倒之后,他来到莫斯科的《进步》出版社工作。在这里,他与解体前后的苏联社会零距离接触,收获了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独特体验。转行成为德国红极一时的电视栏目《铿锵时评》的记者后,他深入红灯区,用镜头大胆揭露俄罗斯性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一贯以怀疑和批判精神著称的佳杰思却开始反思西方主流媒体的各种弊病,反思自己的未来。
佳杰思颠覆了对那段历史的刻板解读,他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写起,绝不讳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从不回避人性的冷漠和龌龊,不遮掩对纯真始终如一的追求,不吝惜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他不张牙舞爪也不羞羞答答,他拒绝那种自以为是的高度,而总是以幽默轻松的笔调揭开时代的疮疤。在由纲领、文件和口号构筑的空洞叙述中,在教科书笼统地称之为“时代“的那个宏大概念之下,佳杰思为我们抽丝剥茧,展现出一段五彩斑斓的个人化的生活。这生活不是由诸如“伟大“豪迈“等等的字眼构成,而是充斥着困惑,讶异,失落,彷徨,夹杂着些许短暂的欢娱和麻木。
青葱岁月的美好愿望、情窦初开的纯真幻想,面对这个庞大世界的小小固执,一切都在过山车一般的政治运动中粉身碎骨,在时间的急剧变迁中化为乌有。
那些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沉稳淡定的人,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挣扎,执着,痛苦放纵,甚至疯狂。他们也曾是追求时髦不谙世事的青年,也曾经为爱哭泣,为理想的沉沦深陷沮丧,也曾经不可一世却最终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于过来人而言,这本书将让他们看到在他们备受煎熬,为生活付出代价的同时,地球的另一端正发生着什么,在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人中间,革命和生活是一番怎样的面貌。相信这既会让他们感到不同背景下革命和生活形态的巨大差异,又会让他们为那曾经也激励过自己的理想唏嘘不已。就像偶然发现了泛黄的信笺背后温暖的字句一样,这本书也将会成为这些读者重拾往昔岁月,打开情感之门的一把钥匙。
对于年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将告诉他们,那些关于父辈的青春的传说,决不是谎言。他们将会看到,这些貌似平淡无奇的父辈,其实也曾拥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憧憬与迷茫。相信这番阅读的经历不仅会让他们增加对过往岁月的认识,也会增进他们对上一代人昔日生活的尊重。在 „愤青“一词已然成为一个时髦的身份标签和反叛一代的价值认同符号的今天,昔日引领风云的政治运动早已被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而透过一个老愤青的叙述,重新翻阅一段陌生而新奇的历史记忆,或许会让他们领悟历史、理想、传奇这些字眼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