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从孔子思想到强国之路
再没有比这更为强烈的对比了:在斯图加特,愤怒的市民正在抗议某火车站的修建,这个计划已经酝酿了十五年;而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座座大城市却相继拔地而起。如今在柏林的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而上海学生的成绩在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报告中却高居榜首。中国人的成功原则是由一个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人发明的,这个人的名字叫——孔子。孔子所宣讲倡导的学习与行为规范,恰恰是当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制胜法宝。在历史上,共产党曾一度对儒家弟子进行打压,而今天,孔子的哲学思想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
本书探究了即将决定21世纪走向的国家——中国所特有的现象。为了让自己的报道更加引人入胜,两位作者曾深入全球第一大城市重庆,拍摄三峡大坝,走访北京和汉堡两地的孔子学院,与中国的政府官员、持不同政见者以及各路明星展开内容丰富的对话。书中还对2012年中国最高层的权力更迭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7.23动车事故和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网民热议的回顾,透视了微博这一舆论阵地在当今中国社会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录
“西方不亮东方亮”
从粮仓保管员到世界圣哲:孔子的发迹史
毛:红色之神
共产党的新策略:以和谐取代阶级斗争
孔子的复兴
令人震惊的PISA结果及虎妈的故事
金牌冲击战:中国体育的决胜秘笈
儒教传播者在欧洲
儒教指导下的致富之路
从全球第一大工业品产地到最大财富中心
阿富汗:苏美霸权的坟墓与新霸主的摇篮
非洲,牢牢控制在中国之手
孔子的能量
五倍于福岛核电站容量的三峡大坝
全球第一大城市
中国的性革命
中国新生代的反腐斗争
孔子给西方人带来的启示
北京上海指南
帝王之都的北京,和从昔日渔村蜕变成为国际大都会的上海,是现代中国精彩纷呈的两面。佳杰思用他一贯的风趣笔调描绘了这两个常常被当做“对手”来比较的城市:一个是艺术家云集之地,另一个则有更多的“都会艳遇”,为什么北京人会先买车而上海人先买房,奥运会和世博会有何异同,当然也少不了吃喝玩乐的一手推荐……
北京上海指南
帝王之都的北京,和从昔日渔村蜕变成为国际大都会的上海,是现代中国精彩纷呈的两面。佳杰思用他一贯的风趣笔调描绘了这两个常常被当做“对手”来比较的城市:一个是艺术家云集之地,另一个则有更多的“都会艳遇”,为什么北京人会先买车而上海人先买房,奥运会和世博会有何异同,当然也少不了吃喝玩乐的一手推荐……
中国。从秦始皇到奥运会
要想了解中国最好先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这本书依据德国明星周刊的连载故事-从秦始皇到奥运会而编写。其中也写有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国汉字,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医学等等。
我的愤青岁月
岁月倥偬,青春无悔。三十年的时间,足以使一个人变老。十二岁的佳杰思–一个社会主义德国红旗下的蛋,手捧红宝书端坐在斯陶芬小学校的球场边时,还不知道少年时代的朦胧激情将会把他引向何方。
从德国黑森林“惊世骇俗“的“毛圣经“粉丝,到青年干部学院里单纯青涩的学员,从覆灭的理想国度里的失意者,到媒体世界里创造收视率奇迹的领军人物,佳杰思在他这本自传体小说里,以犀利生动且不乏幽默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他所经历的风云变幻的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欧洲,也曾有一群年轻人,怀揣炽热的革命理想,义无反顾地投身这个动荡的世界,用自己的燃烧去换取历史的进步,寻求光明的意义,然而在现实世界之中,这梦想的力量却渐渐变成了对自身生命的挥霍。
中学时代的佳杰思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叛逆青年,他对庸常乏味的市民生活和传统价值观不屑一顾,常常一面埋头啃读“毛圣经“,对遥远的红色国度心驰神往,一面参加德国共青团的各种秘密活动。七十年代末期,他穿越柏林墙,来到东德的青年干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在这座纪律森严的红色象牙塔中,他既接受了激荡人心的革命洗礼,同时又目睹了禁欲律条之下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状,同时还邂逅了让他在半生时间里魂牵梦绕的女人,开始了漫长的相思之苦。毕业后,他回到西德,成为共青团《活力》杂志社的一员,跟随浩浩荡荡的和平大游行队伍徒步穿越整个鲁尔区,创下了杂志宣传活动中的最佳战绩。他以记者身份先后出访越南、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见证了战后越南贫弱不堪的社会场景,亲眼目睹过叶利钦与德共领导人剑拔弩张的惊险一幕,还曾骑着租来的“飞鸽“牌自行车悠游北京城。柏林墙倒之后,他来到莫斯科的《进步》出版社工作。在这里,他与解体前后的苏联社会零距离接触,收获了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独特体验。转行成为德国红极一时的电视栏目《铿锵时评》的记者后,他深入红灯区,用镜头大胆揭露俄罗斯性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一贯以怀疑和批判精神著称的佳杰思却开始反思西方主流媒体的各种弊病,反思自己的未来。
佳杰思颠覆了对那段历史的刻板解读,他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写起,绝不讳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从不回避人性的冷漠和龌龊,不遮掩对纯真始终如一的追求,不吝惜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他不张牙舞爪也不羞羞答答,他拒绝那种自以为是的高度,而总是以幽默轻松的笔调揭开时代的疮疤。在由纲领、文件和口号构筑的空洞叙述中,在教科书笼统地称之为“时代“的那个宏大概念之下,佳杰思为我们抽丝剥茧,展现出一段五彩斑斓的个人化的生活。这生活不是由诸如“伟大“豪迈“等等的字眼构成,而是充斥着困惑,讶异,失落,彷徨,夹杂着些许短暂的欢娱和麻木。
青葱岁月的美好愿望、情窦初开的纯真幻想,面对这个庞大世界的小小固执,一切都在过山车一般的政治运动中粉身碎骨,在时间的急剧变迁中化为乌有。
那些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沉稳淡定的人,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挣扎,执着,痛苦放纵,甚至疯狂。他们也曾是追求时髦不谙世事的青年,也曾经为爱哭泣,为理想的沉沦深陷沮丧,也曾经不可一世却最终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于过来人而言,这本书将让他们看到在他们备受煎熬,为生活付出代价的同时,地球的另一端正发生着什么,在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人中间,革命和生活是一番怎样的面貌。相信这既会让他们感到不同背景下革命和生活形态的巨大差异,又会让他们为那曾经也激励过自己的理想唏嘘不已。就像偶然发现了泛黄的信笺背后温暖的字句一样,这本书也将会成为这些读者重拾往昔岁月,打开情感之门的一把钥匙。
对于年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将告诉他们,那些关于父辈的青春的传说,决不是谎言。他们将会看到,这些貌似平淡无奇的父辈,其实也曾拥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憧憬与迷茫。相信这番阅读的经历不仅会让他们增加对过往岁月的认识,也会增进他们对上一代人昔日生活的尊重。在 „愤青“一词已然成为一个时髦的身份标签和反叛一代的价值认同符号的今天,昔日引领风云的政治运动早已被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而透过一个老愤青的叙述,重新翻阅一段陌生而新奇的历史记忆,或许会让他们领悟历史、理想、传奇这些字眼的真实含义。
从黑森林通往世界的革命之路–在毛泽东,切·格瓦拉和其他领袖时代的生活
岁月倥偬,青春无悔。三十年的时间,足以使一个人变老。十二岁的佳杰思–一个社会主义德国红旗下的蛋,手捧红宝书端坐在斯陶芬小学校的球场边时,还不知道少年时代的朦胧激情将会把他引向何方。
从德国黑森林“惊世骇俗“的“毛圣经“粉丝,到青年干部学院里单纯青涩的学员,从覆灭的理想国度里的失意者,到媒体世界里创造收视率奇迹的领军人物,佳杰思在他这本自传体小说里,以犀利生动且不乏幽默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他所经历的风云变幻的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欧洲,也曾有一群年轻人,怀揣炽热的革命理想,义无反顾地投身这个动荡的世界,用自己的燃烧去换取历史的进步,寻求光明的意义,然而在现实世界之中,这梦想的力量却渐渐变成了对自身生命的挥霍。
中学时代的佳杰思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叛逆青年,他对庸常乏味的市民生活和传统价值观不屑一顾,常常一面埋头啃读“毛圣经“,对遥远的红色国度心驰神往,一面参加德国共青团的各种秘密活动。七十年代末期,他穿越柏林墙,来到东德的青年干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在这座纪律森严的红色象牙塔中,他既接受了激荡人心的革命洗礼,同时又目睹了禁欲律条之下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状,同时还邂逅了让他在半生时间里魂牵梦绕的女人,开始了漫长的相思之苦。毕业后,他回到西德,成为共青团《活力》杂志社的一员,跟随浩浩荡荡的和平大游行队伍徒步穿越整个鲁尔区,创下了杂志宣传活动中的最佳战绩。他以记者身份先后出访越南、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见证了战后越南贫弱不堪的社会场景,亲眼目睹过叶利钦与德共领导人剑拔弩张的惊险一幕,还曾骑着租来的“飞鸽“牌自行车悠游北京城。柏林墙倒之后,他来到莫斯科的《进步》出版社工作。在这里,他与解体前后的苏联社会零距离接触,收获了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独特体验。转行成为德国红极一时的电视栏目《铿锵时评》的记者后,他深入红灯区,用镜头大胆揭露俄罗斯性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一贯以怀疑和批判精神著称的佳杰思却开始反思西方主流媒体的各种弊病,反思自己的未来。
佳杰思颠覆了对那段历史的刻板解读,他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写起,绝不讳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从不回避人性的冷漠和龌龊,不遮掩对纯真始终如一的追求,不吝惜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他不张牙舞爪也不羞羞答答,他拒绝那种自以为是的高度,而总是以幽默轻松的笔调揭开时代的疮疤。在由纲领、文件和口号构筑的空洞叙述中,在教科书笼统地称之为“时代“的那个宏大概念之下,佳杰思为我们抽丝剥茧,展现出一段五彩斑斓的个人化的生活。这生活不是由诸如“伟大“豪迈“等等的字眼构成,而是充斥着困惑,讶异,失落,彷徨,夹杂着些许短暂的欢娱和麻木。
青葱岁月的美好愿望、情窦初开的纯真幻想,面对这个庞大世界的小小固执,一切都在过山车一般的政治运动中粉身碎骨,在时间的急剧变迁中化为乌有。
那些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沉稳淡定的人,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挣扎,执着,痛苦放纵,甚至疯狂。他们也曾是追求时髦不谙世事的青年,也曾经为爱哭泣,为理想的沉沦深陷沮丧,也曾经不可一世却最终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于过来人而言,这本书将让他们看到在他们备受煎熬,为生活付出代价的同时,地球的另一端正发生着什么,在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人中间,革命和生活是一番怎样的面貌。相信这既会让他们感到不同背景下革命和生活形态的巨大差异,又会让他们为那曾经也激励过自己的理想唏嘘不已。就像偶然发现了泛黄的信笺背后温暖的字句一样,这本书也将会成为这些读者重拾往昔岁月,打开情感之门的一把钥匙。
对于年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将告诉他们,那些关于父辈的青春的传说,决不是谎言。他们将会看到,这些貌似平淡无奇的父辈,其实也曾拥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憧憬与迷茫。相信这番阅读的经历不仅会让他们增加对过往岁月的认识,也会增进他们对上一代人昔日生活的尊重。在 „愤青“一词已然成为一个时髦的身份标签和反叛一代的价值认同符号的今天,昔日引领风云的政治运动早已被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而透过一个老愤青的叙述,重新翻阅一段陌生而新奇的历史记忆,或许会让他们领悟历史、理想、传奇这些字眼的真实含义。
俄罗斯的爆发–从戈尔巴乔夫到日里诺夫斯基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圣彼得堡,醉醺醺的红军士兵开着装有核弹的装甲车满城晃悠;工厂外头,记者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从黑市上弄到核原料;在港口城市罗斯托夫,一个杀人惯犯的审判过程被电视直播;在莫斯科,少年黑帮在街头横行……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场景之外,佳杰思和他的同事、记者Andre Zalbertus还见证并记录了多幕历史性画面:1990年和1993年的两次政变,他们身处战斗的中心地带直击事件;在高加索山脉,他们报道了车臣战争等流血冲突。
本书曾位列德国《明镜周刊》“1994年全德畅销书排行榜“
„这位富有好奇心的年轻记者根据一手资料,描绘了一个变化中的国家。作者文笔流畅,结构清晰,可读性强。“–西德新闻报
这本书将我拉回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种种政治运动、战争、罪行之间界限模糊,一切充满了变数。
–图书市场(德国书评杂志)